臺灣老人學學會創立緣起

[2023-07-13]

「臺灣是世界上人口老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。1993年,我國的老年人口比率已跨過7%的人口高齡化(aging)國家門檻。隨著戰後嬰兒潮人口進入老化期,到2017年老年人口比將上升到14%,進入高齡(aged)國家行列,期間只有24年。預期2025年,臺灣老人人口比將達20%,進入超高齡(super aged)國家的行列,期間更只有短短的8年。到了2040年代,臺灣人口中將超過三分之一是老人了。屆時醫院將是白髮蒼蒼的一遍;公園遊客、捷運乘客也將頭頂白雪皚皚了。

 

記得1999年聯合國宣布該年為「國際老人年」,記憶猶新,恍如昨日。一轉眼已經過了13年,臺灣總統換了3位,從李登輝、陳水扁,到馬英九。我們因應人口老化的對策,不是完全沒有作為,內政部方面從「加強老人安養服務方案」(1998-2008)到「友善關懷老人服務方案」(2009-2012)。衛生署方面從「老人長期照護三年計畫」(1998-2000)、「醫療網第四期計畫--新世紀健康照護計畫」(2001-2004)、「社區老人健康促進」(2007)、「全人健康照護計畫」(2005-2008)到「老人健康促進計畫(2009-2012)」、「高齡友善城市」(2010)。教育部的《邁向高齡社會老人教育政策白皮書》(2006)。行政院的「建構長期照護體系先導計畫」(2000-2003)、「照顧服務福利及產業發展方案」(2002-2008)、「長期照顧十年計畫」(2007)、「人口政策白皮書」(2008)等。但是,政策仍嫌零散,執行更是片段。下一個13年,很快又會過去。如果學術界與實務界不更積極加入研究與倡議,人口老化可能帶來的健康照護、社會照顧需求增加、成本升高;勞動力老化與減少、甚至勞工短缺;年金成本升高與稅收減少;退休期間長與生活期待高等挑戰,我們將無法一一因應,其後果不堪設想。

 

國科會有鑑於此,於2005年起,贊助林萬億等人進行大規模整合型研究計畫名為「高齡社會的來臨:為2025年的台灣社會規劃之整合研究」,分三階段進行。第一階段(2005.8-2006.7):鎖定與人口老化相關的議題,進行文獻研究、現況分析、當前因應策略評析,以及明細研究議題規劃。第二階段(2006.8-2008.7):分健康照顧、社會照顧與社會參與、經濟安全、住宅、高齡就業與人力資源、交通運輸等六大議題進行子計畫之基礎研究,及完成大樣本的「不同世代對於老年生活的需求、服務提供以及價值偏好的調查研究」;持續進行進階之次級資料分析;並初步轉化政策,及作為發展高齡社會之科技應用開發規劃之參考。第三階段(2008.8-2011.7),研究主題整合所有研究子題聚焦於「以社區為基礎的行動研究」(community-based action research, CBAR)。選定臺南縣西港鄉、臺北縣板橋市,分別代表臺灣鄉村與都市社區。總計6年,參與者高達13所大學30餘位學者,是為國內最大規模的跨校、跨專業團隊的高齡社會研究案,成員括社會工作與社會福利、社會學、醫學、護理、公共衛生、心理學、勞動、金融保險、風險管理、休閒管理、建築、設計、交通管理等專長學者。總計發表40餘篇研究論文。

 

整合型研究於2011年5月在臺大法學院舉辦最後一次的成果發表會,會後,參與者留下不捨的研究革命情懷,希望議題不要冷卻、熱情不要稍減、團隊不要鬆散。於是,就有成立一學會作為研究、議論、推廣高齡社會學術與政策推動的平台。因緣際會,林萬億被推選為籌備小組召集人,從2011年5月起開始籌備,經過半年多的努力,臺灣老人學學會於2012年2月18日假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成立。

 

學會宗旨是希望結合關心高齡社會議題的學術與實務界專家學者,透過此一平台推廣臺灣社會對老人學的認識;增進對高齡社會的認識與關切,倡導高齡社會政策的推動;促進社會興辦與改善老人福祉設施與服務方案;培訓老人服務相關人才,並協助建立制度;協助老人福祉與健康服務機構與設施提升服務品質;推動跨專業的老人相關學術研究與實務合作發展;協助老人輔具器材之研發與推廣;辦理各項老人學相關學術與實務活動;推動老人服務專業人員的資格認證,並促進其權益保障;進行國際老人學與老人福祉學術與實務交流等透過研究、教育、宣導、倡議、國際交流,推動更多因應高齡社會來臨的政策與實務。讓臺灣在因應高齡社會來臨時,不致於手足無措。